老年痴呆治疗困境及营养相关
有报道称,之后该公司陆续收到93,000多条患者求购该药的诉求,事件引发了社会和行业关注。
根据相关临床资料,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痴呆症之一种,老年痴呆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老年痴呆症又可分为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D)及两者并存的混合性痴呆。
继发性的可与脑血管疾病、中毒、帕金森病、脑外伤后遗症等有关,其中与脑血管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旦患了严重的老年性疾呆,老年人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行为失常,智力低下,记忆丧失,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一、老年痴呆发病概况
痴呆是正常意识下的人出现全面的认知障碍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它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是以智能障碍为主的慢性进行性疾病,认知障碍是全面的,包括记忆力、计算力、思维判断力等。
主要表现大致可分为早、中、晚3期:
早期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尤其以近记忆力障碍为主。在这期间患者能够自理日常生活,勿需他人的帮助,故此多被忽视。
中期有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近事遗忘尤为显著,远期记忆也明显受累,并出现定向力障碍、失语或失用。在智能、情绪、语言与认知功能等方面出现明显障碍,生活能力明显下降,大部分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别人帮助。
晚期患者重度痴呆,大脑所有功能可完全受损,记忆行为、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运动协调逐步丧失,最后病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终年卧床,最后因身体瘦弱,多继发感染肺炎、压疮和心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目前我国超过60岁的老人约有1.29亿,占总人口的10.15%,从而使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中痴呆的患病率占总人口的4%~5%,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占17%~20%。
在我国,老年痴呆症多发生于65岁以上老人,约占4%~5%,75岁以上的约占10%,85岁以上约占20%, 提示老年人年龄每增加10岁,痴呆的患病率增加1倍。
二、老年痴呆病因病理
关于老年痴呆的病因主要有几种学说,其中基因突变学说认为早发型老年痴呆与2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特别是APP基因和位于1号、14号上的PS(早老素)1和PS2基因,目前老年痴呆症发病机制中的主流观点是β淀粉样蛋白沉积假说。
由α、β、γ三种分泌酶酶解APP蛋白产生Aβ,Aβ是大脑中老年斑的主要成分,PS基因可以增加Aβ生成,这解释了将近一半的遗传性早发型老年痴呆和大约2%~5%所有类型的患者的发病原因。
而大多数高于65岁的遗传性和散发性的迟发型老年痴呆都携带易感基因-19号染色体上的apoE(载脂蛋白E)基因。apoE基因不能用来单独诊断老年痴呆,但是在联合诊断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老年痴呆症胆碱能”假说则认为胆碱能活性丧失与老年痴呆症的病症严重程度有关。氧化应激假说认为,氧化应激导致神经细胞凋亡,有关资料显示,在神经细胞凋亡机制中有氧化损伤参与; 而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心脏病、抽烟、肥胖症等都与老年痴呆症的高风险有关。
早发型老年痴呆症由特定的基因突变引起,而散发的晚发型病人中则90%由环境和基因双重因素影响的结果。
老年痴呆症病人大脑的改变以脑普遍萎缩、神经元和神经突触丢失,神经斑块(老年斑SP)沉积和含有tau蛋白的神经纤维缠结(NFT)为特征。
这种神经病理性改变最早出现在海马区和皮质内嗅区,随后出现在额叶、颞叶和顶叶的皮质联合区,最后出现在边缘叶和新皮质。加上基底核和蓝斑皮质下神经元的丢失导致胆碱能和去甲肾上腺素能水平的下降,最终导致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三、老年痴呆病药物治疗
老年痴呆的发病机理涉及多个不同的方面,因此临床上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药物治疗途径。
如根据胆碱能病因说,采用改善胆碱系统功能的药物来治疗老年痴呆症。 这类药物包括胆碱能抑制剂、雌激素、5-羟色胺拮抗剂等。
其次,改善脑缺血与抗氧化药也用于老年痴呆治疗,如钙拮抗剂及维生素E、银杏提取物、褪黑素等。
此外,神经营养药、抗凋亡剂以及谷氨酸受体调节等药物也被临床用于老年痴呆病的治疗。
但总体来说,老年痴呆病治疗缺乏特效药物,各种治疗方案的效果仍然是差强人意。
上述的九期一被批准用于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以延缓认知功能下降。但自产品上市以来相关争议不断,争论点主要在于药物机理不明、临床试验时长不足、单一临床终点指标等,甚至被质疑论文造假。
直到注册证到期,产品的延展审批迟迟未被确认通过,产品被迫停产而引发了更多关注。而该产品上市及停产引起的舆论风波,也正好展现了老年痴呆病治疗领域缺乏有效手段的极端困境。
四、老年痴呆病膳食营养因素
膳食营养因素在老年痴呆病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u精神性运动障碍、失用症、吞咽困难及行为学异常可引起饮食习惯改变及体质量下降,这些因素可能成为老年痴呆患者日常管理的重要课题,进而影响老年痴呆患者的临床结局,给看护者造成较大心理压力,增加社会负担。
u内、外因素所致慢性营养缺乏可引起患者代谢失调,进而直接或间接影响脑代谢,导致神经进一步的退行性病变。
u某些营养素和(或)必需代谢因子可能参与老年痴呆相应未成熟神经退行性变化的病理过程。
u不同种类的食物可干扰或促进老年痴呆患者所服药物的吸收。
研究表明,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必需结构成分。富含多不饱和酸的膳食可使脑中若干基因表达发生改变,ω-3、ω-6等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缺乏可导致认知损伤,研究提示富含ω-3的鱼油或DHA纯制剂等甲状腺激素结合蛋白诱导剂对AD的防治有益。
此外,近年来已有大量研究探讨了单独或联合补充B族维生素对老年痴呆症的治疗作用。研究也证实,补充维生素E和维生素C对老年认知功能的改善有益。
人体干预试验结果证实,膳食中补充富含抗氧化植物化合物的水果或蔬菜提取物能降低机体衰老过程中对氧化应激的易感性,改善运动及认知行为功能。
研究证明,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痴呆时未成熟神经元的死亡。大约30%的痴呆老人存在营养失调和代谢紊乱,进而加重神经元损伤和认知功能衰退。
某些与药物基因组相关的基因在AD病进程中同样可对营养基因组产生影响。因此,应用营养基因组学研究成果开发新的营养制剂,可望用于防治痴呆及脑血管功能紊乱和个体化治疗。
另外,对于一般人群及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实施合理营养,干预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也将有助于降低认知损害合并血管性或混合性痴呆的患病率。
五、老年痴呆病与生酮饮食
生酮饮食是一种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和适当蛋白质的饮食,其目标是建立一种酮症
状态。酮症是由于体内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导致脂肪过度分解而产生和累积酮类物质,即酮体﹝β-羟丁酸占78%、乙酰乙酸占20%和丙酮占2%﹞,可在血液、尿液和呼吸中被检测。
从本质上讲,生酮饮食使体内主要能量来源从葡萄糖转变为酮体。高脂肪意味着可提供更多的底物直接转化为酮体,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意味着可通过减少糖酵解满足能量的需求、降低胰岛素信号及增加对酮体的需求以满足生物能量的要求。
与传统生酮饮食相比,包含中链脂肪或外源性酮类的改良生酮饮食对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限制更低,生酮作用更强。
葡萄糖代谢受损是老年痴呆大脑出现最早的特征之一,通过代谢干预手段可能有效预防或阻止老年痴呆进展。多项研究发现,由生酮饮食生成的酮体可绕过葡萄糖代谢不足而向老年痴呆大脑提供替代燃料,增加线粒体效率、提高认知功能。
最新研究显示,服用中链脂肪后,轻度认知障碍或老年痴呆患者血酮体、大脑酮体水平均增高,且大脑能有效代谢酮体。
由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分子病理机制为大脑Aβ聚积形成寡聚体、纤维及斑块。 酮体除了改变细胞代谢外,还可减少或阻止毒性Aβ斑块的产生,因而可能改善轻度认知障碍或延缓老年痴呆的进展。
- 健康消费新趋势:特医食品如... 2025-06-22
- 近日,商务部、国家卫健委等12部门联合印发《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以下简称特医食品)纳入重点发展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