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公司电话 9:00-17:30  周一到周五
网站首页 >> 精准营养进展与特医食品价值

精准营养进展与特医食品价值

作者:冬泽特医 发布时间:2025-07-06 18:15:08 浏览次数:33

临床“精准营养”的概念

2011 年,美国科学院等多家科学机构共同发出“迈向精准医学”的倡议。2015年精准医学进入我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精准医学是现代医学前进的方向,涉及基因组学等组学技术,依靠生物信息和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与众多临床学科均有融合发展。应用精准医学的理念和方法研究营养问题,即产生精准营养的概念。

2016年,国际营养基因学/基因组学学会(ISNN)制订的指南将精准营养分为3个层面:

(1)基于特定人群的诊断与治疗指南的传统营养

(2)基于个体营养相关表现型特点的个体化营养

(3)基于罕见或常见基因变异的基因导向型营养

传统临床营养支持的问题

传统临床营养支持是基于指南共识的诊断与治疗过程,来源于本领域高质量的研究证据及高级别的专家意见,因此,也可以被称为循证营养支持”或“标准化营养支持”。

近年来,全世界各临床营养学术组织在不同临床专业领域均发表相关指南共识,提出规范化的营养诊断与治疗策略。指南的发展经历了从群体到特定疾病的过程,体现出营养支持精准化”发展要求。

从临床实践中可以体会到,指南适合于日常诊断与治疗的大多数病人,只要符合相应的诊断,可根据指南推荐的标准化流程确定营养支持的指征、营养素种类及需求量、营养供给途径等,满足临床需求,使多数病人能够得到预期的诊断与治疗效果,从而改善结局。 

但实践中应该注意,传统营养支持依靠的指南是群体医学产物,是基于人群研究大概率事件的总和,并不是针对个体的干预措施,只能保证符合指征接受治疗病人在最大程度上获益。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该结合病人自身特点适当调整。

临床营养支持个体化

目前临床领域所指的精准营养通常等同于个体化营养,即量身定制的营养。其首先解决基于指南中传统营养支持所遇到的特殊问题,包括特殊人群(儿童、老年病人),也包括特殊疾病或特殊病程(重症病人)。

做好个体化营养支持需要更多考量病人实际状态,更加依赖临床医师专业性评估,特别是对于营养支持理念更新与经验积累。近年来,营养支持领域的前沿理念为个体化营养支持提供了发展的契机与平台。

但是否将个体化、全程化营养管理模式推广到所有可能接受营养支持的病人,将指南指导的传统营养支持事无巨细地个体化,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判断其人力与医疗资源的付出是否具有成本效益,是否可带来真实临床获益。

基因导向型营养的局限

真正意义的精准营养应当是基于基因型特点的营养支持,其最早开始于治疗遗传代谢性疾病。

随着精准营养的发展,研究者发现更多与机体代谢相关的基因并且证实了营养可以通过影响基因表达改变疾病的发生与病程。因此,研究者致力于找寻相应的靶基因及生物标志物,以期达到预防或早诊断、早治疗的目标。

但由于临床病人的疾病及代谢状况复杂多变,同时受到干预方式、并发症等多因素的影响,作为以基因型特点为诊断与治疗依据的“精准营养”,其临床实践受到多重制约。

首先,确定基因型与生理乃至病理生理特点之间联系的过程复杂而耗时,面对疾病时可能难以通过高通量测序等及时确定病人基因表达特点以及相应营养素、饮食需求,更难与临床获益建立联系。

其次,即使确定了基因缺陷及应对策略,验证个体化营养干预措施的功效也很重要,有时需要不同于既往的研究设计、分析方法和总体策略。

另外,精准营养产生的干预措施涉及医学伦理、病人生物信息安全、社会经济学等,存在多种风险。

因此,基因导向型的精准营养支持真正走向临床实践,仍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实现这一层面的精准营养仍然任重而道远。

精准营养中特医食品的独特价值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了解到,精准营养的各个层面的核心都在于对患者的生理病理特点和营养代谢状况尽可能的准确把握,然后实施个体化、针对性的营养干预措施,以期使患者能够最大获益。

特医食品作为专业审批要求最严、质量管控等级最高的特殊配方食品,对原料来源和营养素含量范围等都有着极严谨的要求,相对天然膳食和其他类别的营养食品,可使其营养素和能量供给量更加准确可控,最大限度排除膳食中负面成分对营养干预的影响。

因此,特医食品能为在精准营养框架下经过科学评估需要专业营养支持的人群提供可预测与可信赖的手段,达成预定干预效果,最终实现精准营养诊疗的完整闭环,从而在其中具备极其独特的价值。

2025-7-2 Wang)

版权所有 © 上海冬泽特医食品有限公司    沪ICP备1500635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