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饮料冒充特医食品,别让特医食品成为监管遗忘的角落
过敏、早产、高胆红素血征……这些疾病或症状往往令一些幼儿无法正常进食,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出现则有效解决了这类孩子的营养摄入问题。然而近日有消费者在医院周边商店发现,一种宣称能解决婴幼儿过敏等问题的“配方粉”在产品包装上同时标注“固体饮料”,疑似冒充特医食品。(5月15日《新京报》)
针对新京报报道反映的固体饮料冒充特医食品问题,特医食品研发前沿动态目前了解到,涉事企业的相关“固体饮料”产品因标签涉嫌违规等,被相关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令停产并召回相关产品,展开调查等。
《食品安全法》第七十四条规定,国家对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等特殊食品实行严格监督管理;第八十条规定,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应当经国务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注册。注册时,应当提交产品配方、生产工艺、标签、说明书以及表明产品安全性、营养充足性和特殊医学用途临床效果的材料。
与注册难相比,特医食品正在成为产业的一片蓝海,有资料显示2011年到2017年,我国特医食品需求量从0.65万吨上升到3.66万吨,还将继续快速上涨,这自然会诱发很多食品企业“分一杯羹”的冲动。
特医食品它无法被公众所广泛知晓,多由医生视病情进行推荐,甚至监管也容易忽略。正是因为这些特殊性的存在,像记者调查仿冒特医食品通过医生推荐,实施精准营销,并不容易被发现。这样的结果必然使得特医食品容易像普通食品一样规避监管,却像药品一样来销售。
特医食品从严注册审批,自上把关必要性无须质疑,但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市场层面,它不能成为监管遗忘的角落。一方面,应加大特医食品管理法规的宣传力度,扩大社会的知晓度,提高消费者的监督意识,扩大特医食品注册审批信息公开,满足消费者知情权。
另一方面,规范特医食品的销售行为,如引入类似于药品的监管码管理制度,创造透明的市场环境,将特医食品管理纳入到基层市场监管的范畴,加强日常的执法管理,打击各种仿冒、蹭光行为,规范市场秩序。此外,也要加大企业对特医食品研发、申报的鼓励与扶持,引导良币驱劣。
目前国内通过特医食品注册资质的仅有贝因美、圣元、恒瑞健康3家企业的5款产品。特医食品研发前沿动态从圣元和贝因美方面获悉,圣元和贝因美拿到了特医食品获生产许可,这也意味着这三款产品已被允许生产、上市。
而早在2018年2月,贝因美特配粉就通过了配方注册,但直至2019年2月,国家《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才正式发布。特医食品研发前沿动态对于此次《细则》出台,解决了国内工厂特医食品获得产品注册但仍无法生产的困局。
特医食品研发前沿动态认为,此前的境外原装进口特医食品产品无需办理生产许可,《细则》的出台,让国内乳企有机会与境外特配企业同台竞技,预计未来会有更多企业加入这一赛道,市场前景广阔。
据统计全球每年特医食品的消费总额为560亿元-640亿元,市场规模以每年6%的速度递增。尼尔森数据预测,中国特配产品市场销售将持续增长,其中牛奶蛋白过敏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20%,目前市场容量约为12亿元,到2021年有望达到22亿元。 截至目前,国内特医食品行业尚处于萌芽阶段,但境外企业早已动作频频。
而早在2018年4月24日,雀巢集团在江苏泰州中国医药城投资兴建的新工厂正式竣工。项目一期投资超过10亿元,总占地面积200多亩的新工厂将分别生产特殊医学用途产品和皮肤健康产品。去年6月,雀巢健康科学公司就与仁和药房达成合作,通过药房直接将旗下特医食品面向营养缺乏人群。
目前新批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24个(24款医食品已获批 至今无成人全营养产品),自国家2016年3月颁布《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至今,全国也仅有二十几个食品通过配方注册,此类产品的要求之高、审查之严由此可见一斑。能够获得特配粉的生产许可,这不仅是企业雄厚研发实力的体现,更是巨头乳企间拉开差距的关键。
事实上,在特医食品的研发和生产上外资企业具备先天优势,他们拥有较为成熟的配方和产品。因此在申请注册环节,外资也是主力,例如雅培就已获得了6个特医食品的注册。如今,圣元与贝因美率先获得生产许可,这也意味着在特医食品的赛跑中,中国企业抢得了半个身位的优势。
- 总局特食司领导来冬泽特医参... 2024-09-14
- 省局在南通召开罕见病配方优先审评审批和 特定全营养专题调研 暨“特食会客厅”座谈活动 近日,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南通召...【详细】